- 发布日期:2024-12-15 06:01 点击次数:120 点击收听本新闻听新闻
最近华为是真的火,数码区那边harmonyOS next玩得热火朝天,P70系列发售这么久了,做个视频骂两句还是能收获流量,汽车区这边就更精彩了,刚发布没多久的享界s9,舆论场上你方唱罢我登场!
半死不活的智界的第二款车R7也发布了,基本就是摸着特斯拉过河,不出意外会是个爆款,至少相比智界S7是个爆款,问界那更不必说了,M7、M9蹦着高的卖。
享界、智界、问界,分别对应华为的三个合作厂商:北汽、奇瑞、赛力斯,而在此前公布的鸿蒙智行合作方案中,还有个第四界:尊界,并不是此前传言的傲界。
看看华子前面处的三个对象,基本都是国央企,至少有国资背景,都公务员,那第四个,家里也不能差事,它就是江淮。
今天我们提起江淮,可能会想到它是蔚来曾经的代工厂,现在又和华子勾搭上了,听起来跟聂风他妈似的。
但实际上,江淮可以说是安徽汽车工业的起点,实力远大于名气,你要是不信的话换个角度想想,华子总不会是个喜欢收集破烂的企业吧?
作为一家国企,江淮的起家之路也相当套路化,为了干一件事,成立一个公司,江淮的前身就是那个被成立的公司。
1958年,为了修建巢湖闸,安徽省专门成立了保障机构:巢湖闸机械修理厂,1962年大闸建成后,厂子闲下来没事干了,时任厂长灵机一动,现在不都流行搞汽车吗?咱们正合适啊,于是派俩技术员,跑去参加了1962年在武汉举办的汽车产品订货会,在没技术没公章的情况下,愣是空手套白狼,用萝卜章接了不少离合器和制动系统的订单,当时我国汽车工业的蓬勃和混乱可见一斑。
这俩技术员自作主张的萝卜章上,刻的名字叫:巢湖汽车配件厂,然后就是建工厂、交付订单,折腾两年半之后,1964年5月终于和安徽省内燃机修配厂合并,并搬到了合肥,萝卜章也终于换成了正规的公章。
巧的是,成立当年,他们除了当初蒙来的订单,还喝到了南京汽车制造厂的汤,在中汽公司的协调下,南汽把一吨小货车的技术无偿转让给了巢湖汽配厂,同时,巢湖汽配厂还去全国不少企业化缘,得到了不少技术和人员支持。
到1969年,巢湖汽配厂的首批20辆整车正式下线,在南汽仿苏联嘎斯51的基础上,自己砍掉了鼻子,搞出来个平头小卡车,载重2.5吨,型号HF130。
新车新气象,巢湖汽配厂决定把这批车命名为“江淮牌”,厂名也打了申请,准备改成“江淮汽车制造厂”,名字取自安徽所在的江淮地区,长江淮河流经之地,江淮也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。
此时的江淮,被划为军工企业,所以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,生活还不算太艰难,只是业务范围被限定在了汽车零部件和工程车辆,直到1977年,巢湖汽配厂更名为“江淮汽车制造厂”的申请才正式通过,江淮正式脱离军工背景。
在此之后,除了搞出HF140、HF141B、HF142、HF144A等几款小货车外,基本没怎么进入大众视野,直到1990年前后。
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,江淮和其他国企兄弟一样,完全反应不过来,年产量只剩954辆,总收入不到3000万元,甚至靠做苍蝇拍、缝纫机生活,就剩一口仙气吊着命呢。
通常到这个时候,都会有一个天降猛男来拯救企业,不然主线任务就失败了,对江淮来说,这个天降猛男叫左延安。
1990年5月,41岁的左延安临危受命,成了江淮这艘摇摇欲坠的破船的舵手,他上任第一件事,就是卖掉暂时用不上的发动机生产线,用换来的300万元,搞出了国内第一个客车专用底盘。
各位不用觉得奇怪,当年国内的客车用的基本都是货车底盘,换句话说,就相当于货车斗儿里安上座、加上蓬,还有个打骂乘客的售票员。
江淮凭借着客车底盘,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,连续三年销量翻番,到1993年,已经年产过万,彻底活了过来,甚至已经开始出口轻卡和客车底盘。
在各种评论中,大家对左延安的评价都相当高,认为江淮今天几乎所有成就,都能追溯到左延安时期打下的基础,但事实上,我对这件事是存疑的,左延安上任是1990年5月,客车底盘下线,官方只说是1990年,没有具体时间,但出口时间明确标注了,也是1990年5月,总不能他当月上任、当月研发、当月出口吧……只能说,左延安老先生的贡献很大,但没有各类报道中那么大。
但不论怎么说,江淮在左延安手里实打实的成了国内的主流车企。
1997年前后,去日本考察后的左延安,发现光弄商用车不光赚不到大钱,还受经济波动影响非常严重,于是就动了搞乘用车的念头,但没经验,咋办?
哎有聪明的贵宾已经熟悉套路了,找个有经验的大姐姐教教你,引进合作伙伴:韩国现代。
早在1996年,江淮就引进过现代的客车技术生产过中巴,恰好现代的乘用车也很强,所以2000年前后,江淮再次找到了现代,双方谈了一年后,正式敲定了乘用车合作,就是大家熟悉的MPV:江淮瑞风。
与此同时,还有两家国内车企在跟现代谈判,就是我们之前提过的华泰和北汽,中韩四家公司一顿撕巴,最后现代分别和华泰、北汽成立了合资公司,和江淮只有车型上的合作。
很少有国内车企在乘用车领域第一款车选择MPV,然后做大做强的,这事堪比在红浪漫找好女孩,地狱难度,在我印象里除了江淮,只有一个东风风行。
江淮瑞风这车,算是国内MPV市场的先行者之一,原型是现代H1。
当时江淮花了一百多万美刀技术转让费引进整车,卖出去的每辆车,还要给现代交1500块钱左右的技术提成,江淮从现代身上学到了技术,现代从江淮这看懂了一部分中国市场。
2004年,双方又合作了重卡项目后,现代甚至提出想和江淮再组建一个合资公司,只是因为政策限制,现代在中国的合资对象不能超过两家,华泰和北汽已经占了名额,最终没能成功,但不管怎么说,江淮瑞风相当成功,尤其是柴油版本,由于现代的成熟技术,当年一度是最好的国产MPV之一,甚至成为2005年国内MPV的销冠,此后的近10年间,江淮瑞风也一直是江淮的支柱车型,销量占比最少也有30%多。
2007年,江淮正式获得乘用车资质,接着薅现代羊毛,引入了和华泰圣达菲同宗同源的江淮瑞鹰,并在此之后迅速分手。
这又是个小神车,最大的亮点就是全系标配四驱,还有透明的尾灯,后期版本中,还用上了自主品牌最早的AMT变速箱,主打一个皮实耐造,国家电网、移动联通都没少采购当工作车,到2013年停产,累计销量差不多有30万辆。
我记忆最深的,就是当年在电视上听到的广告语,“万类霜天竞自由,江淮瑞鹰”,太帅了,我X。
而在此之前的2005年,江淮还在意大利搞了个设计中心,成了自主品牌在欧洲的第一个设计中心。
这个中心练习两年半之后,给江淮带来了一整个系列的乘用车,还有乘用车专属的五芒星logo。
2008年到2010年,江淮下饺子一样先后发布了宾悦、同悦、同悦RS、和悦、悦悦,从大到小5款两厢和三厢轿车,加上原有的瑞风和瑞鹰,江淮在自主品牌还都是小卡拉米的时候,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六大产品线,野心非常大。
尤其是宾悦,不是后来吉利的那个缤越,这是自主品牌早期为数不多的“大车”尝试,其他几款紧凑型车和小车也是经济实惠的类型,没准各位贵宾家里或者身边人就有买过的,但留到今天的估计不多。
这一时期,江淮还搞了不少大动作,比如轻卡领域,2010年江淮实现了轻卡累计100万的销量,成了仅次于福田、东风、一汽的第四大商用车企业,同时,江淮还率先搞起了面向私人领域的新能源乘用车,用同悦搞了个油改电的纯电版,第二年就交付了585辆。
还有差不多同一时期搞的安凯电动大巴,可以说,这时的江淮,已经从wegame级别进化到了steam级别,势头一片大好,和老乡奇瑞一起,成了安徽人的骄傲,直到2012年。
这一年,带领江淮走向辉煌的左延安退休,江淮也努力的把原本还算清晰的产品线搞得一团糟,所有车型归为瑞风+和悦两个子品牌,比如宾悦改名瑞风A60,瑞鹰改名瑞风S5,原来的瑞风停产,按大小个分成几个不同型号,瑞风M5、M3、M4之类的,和悦改名……还叫和悦,很难理解,只能说为了改变而改变。
但还是变出了一点成绩的,小SUV:瑞风S3,这车2014年上市,到2015年末,单月销量冲到了两万五千辆,能排到SUV销量榜第三。
但车企吧,跟游戏一样,瑞风S3的成功就属于没凑够大保底就抽出了SSR,把江淮的好运气全吸光了。
瑞风S3像昙花一现般,2016年过完年,销量迅速下滑,同年,江淮乘用车的销量也达到巅峰36万辆,然后也迅速下滑。
这其中有市场竞争加剧的因素,但更大原因在江淮自己,质量实在太差了,从所谓六大产品线凑齐了开始,江淮乘用车的产品质量就一路拉稀,比如发动机怠速不稳、机油乳化、变速箱顿挫、异响、吃胎、转向异响等等,基本上汽车大件能犯的毛病全犯了一遍,但最严重的,还是车身生锈。
2013年315晚会,央视曝光江淮同悦为了节省成本,用普通钢板代替镀锌钢板,直接导致车身短时间内生锈严重,甚至影响车身安全,算是官方给江淮乘用车的质量盖了个章。
也是江淮没赶上好时候,现在315就不会曝光这些事,生不生锈都是国家希望。
但有一说一,江淮的幸运值还是挺高的,自己的乘用车竞争力减弱,马上就有别的车企帮忙补上。从2016年开始,江淮乘用车的关键词,开始变成了合作。
江淮的合作,除了我们前面说过的现代,还有三个对象:蔚来、大众、华为。
由于早期政策限制,新势力们不得不选择找人代工的方式生产汽车,小鹏找了海马,理想找了力帆,蔚来找了江淮,横向一对比,江淮算是矬子里拔大个了。
2016年4月,江淮和蔚来签订合作协议,确定了一期5万辆的代工计划,双方后来还成立了江来先进制造技术安徽有限公司,听起来是各取一个字,但还是蔚来占着便宜,蔚来和江来,不一个意思么。
这种合作一直持续到了2023年,蔚来获得独立造车资质,官方说法中,江淮通过这次合作学到了造车技术,但实际上,这就是一场单纯的商业合作,和你去阿里巴巴上找人定做文化衫一个意思,江淮真正学到东西,是来自和大众的合作。
还是2016年,9月,江淮和大众签订合作备忘录,准备在新能源领域合作,次年6月正式签订协议,2017年12月,正式成立合资公司江淮大众。
有贵宾可能疑惑,不是说外资公司在华不能有两家以上合资公司吗?大众为啥能成立第三家?
事实上,2017年6月,江淮大众签协议之前,国家就发布了《关于完善汽车投资项目管理的意见》,规定新建中外合资纯电动乘用车企业,不再受“两个名额”限制,看看这几个关键词啊,所以这也就解释了,为啥这个合资企业的第一款车与众是个纯电车了。
但从2017年前后的情况来看,江淮和大众都没有单独生产牛逼纯电车的能力,双方的这次合作,更多是为了占个坑,防止政策变动。
果然,到了2018年年初,政策再次变动,放宽了新能源车外资股比限制,也就是合资不用中方必须占大头了,政策推出当年,华晨宝马就做了第一个实验者。
宝马买走了华晨25%股权,大众更进一步,直接买走了江淮母公司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50%的股份,和安徽国资委相同股比,同时把安徽大众的股权占比增高到了75%,甚至到2020年年底,江淮大众也被改名成了“大众安徽”,等于是整个江淮,有一大半都已经变成了大众的形状。
在这种情况下,从2018年开始,大众就对江淮开始了一系列改造。
首先,在初期没有车型可以生产的时候,2018年4月,江淮大众搞了个新品牌:思皓,搞了不少几乎就是老款换皮的车,有油的有电的,造型也都挺抽象的,大概有这么多。
与此同时,江淮本品牌也没闲着,2019年推出了新的嘉悦系列车型。
到2020年11月,也许是意识到“瑞风”这俩字的价值,江淮又开始折腾这个老IP了,把瑞风正式独立成品牌,还是做各种MPV,大大小小品类很全,但市场上瑞风的位置已经很小了。
这其中有个比较值得注意的车型:瑞风RF8,不是这个车有多厉害,而是它有个鸿蒙版,今年4月北京车展已经发布,哎,华子出现了。
有人说,那我看网上,首个搭载鸿蒙座舱的MPV不是岚图梦想家吗?
你这瑞风RF8鸿蒙版算咋回事呢?它这个鸿蒙版,只是鸿蒙车机,没有智驾,确实不算座舱。
但江淮和华为的接触从2019年就开始了,就华子频繁接触汽车领域谈合作的那一拨其中之一,而鸿蒙智行造车的合作,则是2023年下半年公布的尊界,规划中有俩平台五款车型,根据8月6号享界S9发布会余大嘴的透露,尊界的第一款产品是个百万级的MPV,已经进入整车验证阶段,最快年底就能亮相。
最后一个段落,我找了个帮手,还是在俄罗斯留学的那位兄弟柯林斯,之前合作过拉达那期,我们以俄罗斯这个特殊且有代表性的市场为例,聊聊江淮在海外的情况。
我们刚才提过一次江淮的销量数据,其中2021年的销量只有43000多,但各位去查其他资料可能会发现,这一年江淮乘用车的销量是25.25万辆。
刨除蔚来当年的9.3万辆,剩下将近12万的销量缺口呢?都卖到国外了。
从我们刚才提到的1990年开始出口汽车底盘开始,江淮一直是汽车出口的大户,到去年年底,销售网络遍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,拥有19个KD工厂,1000多经销商网络,出口销量最近几年基本都排名前十,甚至中高端轻卡,一直是出口冠军。
这里面还有个小插曲,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王晓麟这人,就是之前赛麟那期的主角,各位贵宾可以赏脸回顾一下,当年他搞赛麟之前,算是个中美之间的汽车倒爷,经手的品牌之一,就是江淮。
2013年,王晓麟的GTA和江淮达成合作,准备往美国倒腾江淮的电动车,并很快签了首批2000辆的大单。
有一说一,事情到这,王大律师都还是靠谱的,他是真的想过卖车,但一个底特律小公司把江淮和王晓麟给告了,说自己已经和江淮签过独家代理协议,你们这样是破坏商业公平。
有没有这事呢?有,江淮和这公司谈过好几年合作,但这公司始终解决不了资质问题,江淮就没接着谈,这公司所谓的独家代理协议,甚至是伪造的,就是老板癌症晚期了,想试着讹一笔钱留给后人,官司最后不了了之,但实打实的耽误江淮好几年。
小插曲啊,还是说回俄罗斯,江淮算是去俄罗斯比较晚的,卡车2012年才去,乘用车更晚,2015年,江淮的乘用车最开始的计划,是找塔甘罗格汽车厂代工,生产瑞风S3和S5,就那俩SUV,但不知为啥不了了之了。
再次进入俄罗斯市场已经是两年半之后了,此后基本稀稀拉拉的卖,但好在布局非常全面,客车、卡车、乘用车、新能源全都有。
直到2022年俄罗斯出事,一堆欧美日韩车企退出,江淮看到机会,从三个方面发起了全面进攻。
一方面,是和俄罗斯重启的莫斯科人合作,贴牌生产莫斯科人3和莫斯科人6,就是国内的思皓X4和江淮A5plus,另一方面,是和sollers集团合作,就生产俄罗斯大劳的那企业,双方合作的产品是厢货、轻卡和皮卡,也是国内车型贴牌,第三方面,是江淮挂自己logo卖过去的车,比如JAC J7、JAC JS6,分别对应国内的思皓A5和思皓QX,其中前者甚至有不少被当地当作出租车使用。
三方面相加,江淮在俄罗斯的销量相当不错,官方通稿给出的数据是上半年卖了将近5000辆,大涨11%,注意,这还只是我们官方统计的口径,也就是江淮本品牌的车,还没算那几个贴牌,虽然从总销量看没有奇瑞长城那种牲口那么变态,但也算相当不错了,甚至可以说是俄乌冲突收益最大的中国车企之一。
有人说奇瑞江淮这类国产车不过是趁虚而入,俄罗斯市场太特殊了,balabala,别放那没味儿的屁了,商业竞争管你那么多呢?
自主品牌们在俄罗斯的表现只是一个缩影,是汽车强国在弱国的必然结果,也别说什么技术不够强出国丢人,18cm和15cm的两根棍子,对一个3cm的洞来说,有区别吗?细微的质量差别并不影响销量。
江淮的故事到这就差不多了。各位觉得江淮是个什么样的车企?够强吗?
我觉得要分为两方面,乘用车一般般,我们今天提及甚少的商用车反倒很强。
长期以来我们都有个误区,包括一汽、东风在内,这类国央企只要大家看得见的地方,比如乘用车表现不好,大家就会说它垃圾,那客车、货车、各种专用车、底盘甚至军车这些大家不关注的领域,是谁撑起来的呢?
企业要听老板的,老板想赚钱,企业就要往赚钱的方向发展,那国央企的老板是谁呢?他们想要的方向是什么呢?